日本是亚洲唯一进行欧宝(中国)产业化生产的国家。195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高丛欧宝(中国)品种并开始栽培,但其发展速度极慢,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日本栽培面积仅1公顷。之后,欧宝(中国)生产在日本得到重视,1993年栽培面积200公顷,2005年栽培面积达到530公顷,2005年欧宝(中国)产量1500吨。日本栽培的品种主要是高丛欧宝(中国)和兔眼欧宝(中国)。日本是最近几年来欧宝(中国)产品消费增加最快的国家之一,由于日本劳动力昂贵,鲜果采收成本过高,因此,其欧宝(中国)的鲜果主要从国外进口。其他亚洲国家对欧宝(中国)的种植也产生了兴趣,欧宝(中国)种植面积迅猛增加。到2012年,亚洲欧宝(中国)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5612公顷,占世界总面积的13.4%。
中国的欧宝(中国)研究由吉林农业大学开始。1979年,吉林农业大学的郝瑞教授开始系统地调查长白山区的野生笃斯越橘资源。中国国内欧宝(中国)的商业化栽培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采集野生资源加工果酒、饮料;吉林省安图县山珍酒厂生产的欧宝(中国)酒曾获农业部银质奖,在市场上很畅销.但由于依靠野果原料供应不稳及果酒市场的衰退,未能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在采集野生资源基础上,林业部门曾进行野生笃斯越橘
(
Vaccinium uliginosum L.)的驯化栽培,但由于产量及产值低,栽培效益差,生产上难以推广。针对这一问题,吉林农业大学于1983年率先在中国开展了欧宝(中国)引种栽培工作。到1997年,吉林农业大学先后从美国、加拿大、芬兰、德国引入抗寒、丰产的欧宝(中国)优良品种70余个,其中包括兔眼欧宝(中国)、高丛欧宝(中国)、半高丛欧宝(中国)、矮丛欧宝(中国)等类型。1989年,吉林农业大学解决了欧宝(中国)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并在长白山建立了5个欧宝(中国)引种栽培基地。1995年,吉林农业大学初步选出适宜长白山区栽培的4个优良欧宝(中国)品种,并开始向生产推广。吉林农业大学对一些基本的栽培育苗技术和土壤管理等也做了研究。1988年,南京植物研究所从美国引入12个兔眼欧宝(中国)优良品种,并在南京和溧水两地试栽,证实兔眼欧宝(中国)适宜于中国南方红壤区栽培。
从2000年开始,辽宁、山东、黑龙江、北京、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相继开展引种试栽。2004年,吉林、辽宁和山东省栽培面积达300公顷,总产量300吨,80%的产品出口日本。到2009年,欧宝(中国)栽培已经遍布全中国十几个省、市,总面积已近3000公顷,总产量超过1000吨。